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将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而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在类型教育背景下不断寻求适配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观念理念、思路出路和方法办法。
要习惯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谋划与推动工作
高质量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发展,而非原有发展的时空自然连贯延展。确切地说,是建立了一种发展新范式,因而职业教育领域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在这一新范式下进行必要的解构甚至是重构,包括观念重构、价值重构、体系重构、流程重构、组织重构等。当然,重构并非与现有完全隔断,可以在过程中逐步实现,但需要明确前进目标与实现路径,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深入思考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适应性如何、人才产出能否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是否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有没有超前于产业发展而布局储备专业等。简言之,就是对照党的二十大要求、对标先进理念与成功案例、对表新时代新征程奋斗目标时间节点,明确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生长点发展点在哪里,从基点处对事关职业教育发展不同层次层面工作进行检视审视、深度思考并加以调整实施。
要形成自主可为、有张力的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潜力和实力,将体现在特色与内涵的核心竞争力上,规模与数量累积而形成的传统优势将逐步式微。对于高水平职业院校而言,要完全摒弃职业教育的实训化、工厂化、低等化等固有认知,打造契合外部需求、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其路径之一就是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即内外联通的多层次跨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领军人才工作站等。具体实施中,要发挥科研平台高地功能集聚高水平人才资源,让擅长研究的人专注科研;要借助科研平台催生新专业布局新专业,让专业储备、新设与淘汰更加科学;要依托科研平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让“换道引领”创生后发优势。
要增强开辟彰显自身优势新领域新赛道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扮演更重角色、承担更大责任、寄托更高期待。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必须在新赛道确定及其标准与规则制定上拥有话语权,以改变满足跟跑并跑心态,在一些特色领域竞争中争夺制高点、建立新优势;要抓住中国—东盟合作全面深化机遇,主动围绕区域产业竞合关系谋划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加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国际交流等系统调整,厚植东盟、民族和生态元素,突出广西和南宁特色,彰显并形成职业教育(院校)地域特征、地方特点和本土特色,开辟职业教育发展新空间新领域新赛道。
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管用的内部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大到国家、小到部门单位均是如此,它不仅需要系统化的刚性条文支撑,还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及遵守制度的群体习惯。一个运行秩序井然、效率效能优良的组织或单位,必然是其成员都能自觉自主地在制度规定下规范地开展工作,这就需要一套纲举目张、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使得人人都能在相应制度规范与约束下履职办事。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其权威也是在实施中不断彰显,要让制度的刚性发挥作用,不能使其刚性约束因例外而遭到削弱。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制度体系犹如一密织笼子,具体制度不在多而在于能用管用好用,制度创新要围绕办学治校而使其体系化,做到经纬交织、不留死角又存有发展空间,从而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要打造能担当、善作为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千秋伟业,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能力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加大对“懒政怠政、乱为不为”干部的问责力度,以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始终牢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会蔚然成风”,从工作推进需要、目标管理需要、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对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予以惩戒、及时调整、以儆效尤。同时,要积极引导干部树立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担任何种职务,都能自觉强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历史担当和清醒认知,找准方向努力、找好办法落实,在工作中“着眼于体、着重于面、着手于线、着力于点”,做到胸中有成竹、脚下踏实步。